吉林水利

水土保持

  • 基于InVEST模型的长春市碳储量变化与脆弱性分析

    张嘉洋;杜崇;祝恺;吕凯;

    本文以长春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储量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导(占比>77%), 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扩张显著(面积增长24.6%),耕地、草地、水域持续减少;土地利用转移导致碳储量净减少1.26×10~6Mg,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贡献最大碳损失(占减少总量的48.8%),耕地退耕还林部分缓解损失(占增加的44.2%);碳储量脆弱性评估显示,2010~2020年土地利用强度指数上升2.63,潜在影响指数(PI)为-7.41×10~5Mg,生态风险加剧。研究提出优化耕地保护、强化林地修复、调节建设用地扩张等政策建议,以平衡长春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09期 No.52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 吉林省耕地方面水土资源匹配情况系数法分析

    王宇宽;

    基于吉林省耕地灌溉用水量和耕地资源现状,综合运用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定量分析2019~2023年吉林省农业耕地方面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总体情况、空间差异及时序变化。结果 显示,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在0.1左右,省内各地区耕地方面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且年际变化幅度不大,吉林省的灌溉用水量在耕地资源上的空间分布较均匀,基尼系数G介于0.18和0.20之间。明确吉林省耕地方面水土资源匹配情况的同时,探讨影响水土资源匹配情况的因素和改进措施,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及灌溉方案,为实现水土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No.520 6-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研究设计

  • 赣江尾闾河床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周苏芬;陈斌;黄志文;

    基于赣江尾闾1956~2021年水沙数据及2003~2020年地形监测,揭示强人类活动干扰下河床演变机制。研究表明:入沙量锐减60%引发河道垂向侵蚀主导,2003年后外洲站水位下降2.30m,西支因分流比增加维系昌邑站水位稳定;2003~2013年集中采砂期贡献总冲刷量的73.9%,采砂坑引发溯源-沿程冲刷链式效应,导致西支局部单期下切达11.55m;河床演变具显著时空异质性,空间上呈西支>南支>干流>中支的冲刷梯度,时间上经历剧烈调整、过渡与趋稳三阶段,深泓线迁移最大横向位移283m、垂向变幅超14m,揭示平原冲积河流在复合干扰下的自组织调适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强人类活动区河床演变预测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9期 No.520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LID设施与城市河涌耦合运行对雨水排水系统的影响研究

    代文江;

    本文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MM,以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下垫面情况和管网情况建立了SWMM模型,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利用芝加哥雨型及盘锦市地区暴雨公式,合成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时间序列,并利用构建模型,针对5年一遇2小时降雨重现期下原排水状况添加LID措施组合后排水状况及在排口处设置雨水泵站后的排水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分散式LID与“灰色排水系统”衔接,能够得出该区域5年一遇2小时降雨的综合径流系数由0.636减小为0.467;最大节点溢流量由0.519m~3/s减小为0.168m~3/s;但对于末端排口排水不流畅、外河水位大于排口水位导致排水不畅通的缓解效果不明显。添加末端泵站辅助外排后,能有效缓解末端排水不流畅现象,将满流节点占比由24.14%减少到15.52%,并能有效解除地面积水。同时,利用LID设施的水质净化能力降低初期雨水污染,水环境效益明显优于传统低洼城市河涌泵排模式。

    2025年09期 No.520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 预应力闸墩锚块结构有限元分析及应力优化研究

    杜泽鹏;赵现建;

    依托某预应力闸墩有限元模型,对比完建、蓄水、泄水及检修等工况下边墩及中墩锚块位移和应力,阐明了锚块位移及应力分布的区别及不同工况下应力变化的特点,探究了锚块位移及应力发生变化的原因。建模时,通过在闸墩尾部与锚块间设置软缝进行优化,有效改善了锚块与闸墩接触部位的应力集中,本次有限元分析结果的研究对类似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9期 No.52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水生态建设与保护

  • 基于DPSIR模型的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

    王梦浩;李治军;

    为评价四川省生态健康状况,利用四川省2011~202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确定综合权重,再使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健康状况,并进行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实现了由病态到健康状态的转变,2015年后状态子系统评分较低;人口密度、人均用水量、植被覆盖率、排水管道长度、人均水资源量是主要障碍因子,其中人口密度的障碍度明显高于其他障碍因子;压力子系统障碍度明显减少。

    2025年09期 No.520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 影响HAP结晶法磷回收的因素试验研究

    李红艳;周玉蓉;马莉;李松松;龙北生;

    磷是维持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战略资源,全球磷矿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而污水中的磷流失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其高效回收对资源循环与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羟基磷酸钙(HAP)结晶法通过化学沉淀与晶核诱导机制同步实现磷去除与回收,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近年来成为污水磷资源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烧杯试验研究,以模拟废水中磷的回收为目标,分析各因素对HAP结晶法回收废水中磷资源的影响。

    2025年09期 No.520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建设管理

  • 沧江枢纽防渗结构定额适配与技术经济分析

    温锦鹏;

    本文以沧江枢纽重建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工程主要结构布置及防渗设计,聚焦复杂地层条件下水利工程定额适配的问题,提出基于地层参数与施工工艺动态匹配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通过解构砂壤土与中粗砂混合地层的砼防渗墙成槽工艺特征,构建加权适配模型,量化“两钻一抓”工法对定额消耗量的影响。结合围堰钢板桩截面模量与人工降效系数的关联分析,实现定额编制的动态优化。研究实例可为未来类似工程中地层参数与定额子目的精准匹配,甚至对施工成本控制及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参考。

    2025年09期 No.520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光伏电站太阳能资源评估

    张飞跃;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农业光伏融合发展已成为山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为准确评估贵州安顺关岭正界农业光伏电站项目区的太阳能资源,本研究分别基于气候学估算、遥感反演及多源卫星数据库(SolarGIS、 Meteonorm、 NASA)等方法开展太阳总辐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学方法基于2011~2016年参证站辐射与日照数据构建了回归模型,估算误差多数小于±6%;遥感反演结果 显示年总辐射范围为4 655~4 693MJ/m~2,年均为4 675MJ/m~2;卫星数据库评估中,SolarGIS结果为4 480.6MJ/m~2,处于各方法中间值,具备稳定性与代表性;通过对比分析,建议以SolarGIS估算值作为项目区代表性光资源数据;依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GB/T 37526-2019),该区年总辐射量等级为C级,稳定度为0.36,属B级,直射比为0.4,属中级;项目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稳定,适宜开展光伏电站建设与农光互补利用。研究成果可为项目电量预测、系统设计优化及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No.520 49-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水文水资源

  • 基于LoRa WAN-光纤冗余架构的多层主体地下水水源地监测系统构建——以昌黎县康官营为例

    王景浩;

    针对传统水文监测技术在饮用水源地精细化管理中的不足,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多层级传感网络的水文遥测终端系统,应用于昌黎县康官营地下水水源地保护。系统采用“核心-边界-外围”三级监测架构,集成LoRaWAN无线组网与光纤冗余传输技术,实现水位、水质等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数据分辨率达0.01m,采样频率提升至15min/次。通过渗流场正交布点法与分层监测策略,系统成功识别浅层含水层水分运移特征,准确捕捉开采井群形成的降落漏斗动态。创新设计的交通荷载-含水层应力监测模块首次量化车辆轴重与微应变的关系(k=0.41με/t)。应用结果表明系统显著提升水文情报时效性,污染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4h,能够为水源地科学调度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No.52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技术应用

  • 基于3D模拟的小尺寸转轮焊接技术优化研究

    黄少争;吴迎新;

    针对抽水蓄能电站小尺寸转轮焊接过程中因叶片间距狭窄导致的焊缝可达性差、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提出基于泡沫塑料模型、 3D打印缩小模型及焊接可达性3D模拟系统的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传统泡沫塑料模型在精度与安全性上的局限性,以及3D打印技术细节展示不足问题。进一步开发的焊接可达性3D模拟系统,通过物理碰撞引擎实时模拟焊接操作,综合评估焊枪路径、设备参数及空间约束,显著优化了焊接工艺规划。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能够精准识别焊接困难区域,焊缝质量与力学性能均符合标准。研究成果为小尺寸转轮焊接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技术路径,对提升抽水蓄能机组可靠性及降低生产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9期 No.52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水利信息化

  • 数字孪生预警调度在福州市“高水高排”工程中的应用

    陈志武;

    针对无资料地区水文预测难、多重物理场景下串行式主支洞排洪系统水动力机理复杂、极端气象条件下数据传输的连续稳定难以保障的挑战,本研究依靠数字孪生技术开发包含系统底座建设、通用模型建立、规则联合调度等功能的“高水高排”综合管理与智能预警调度系统,提高“高水高排”工程预告预警调度功能精准度和智能度,最终实现拦截山洪,并通过隧洞排入闽江,避免城区内涝,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5年09期 No.520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研究综述

  • 蓄水模块在海绵城市建设应用中的专利技术分析及展望

    李萍萍;周文彬;

    城市高密度发展以及极端天气问题给市政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难题,还能有效缓解雨水径流污染和水资源短缺。蓄水模块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产品,通过统计分析2015年至今近十年蓄水模块的专利申请情况,针对蓄水模块的专利申请和相关技术提出建议,分析蓄水模块的材料特定和结构特点,并对蓄水模块的应用方向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蓄水模块的发展方向,并对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利用蓄水模块提出若干建议。

    2025年09期 No.520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9K]
  • 齐齐哈尔市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杨绍龙;姜宁;郑恩楠;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驱动下,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正成为维系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议题。齐齐哈尔市作为我国东北黑土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农业生产领域有着突出贡献。明晰农业产区面临的旱灾风险,可为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农业旱灾风险评估工作,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及孕灾环境脆弱性三个风险要素构建农业旱灾风险评估体系,收集区域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并建立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自然断点法将该市旱灾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齐齐哈尔市农业旱灾风险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西部泰来县、龙江县及富裕县因受自然条件或农业基础设施等影响,旱灾风险较高;位于东部的克山县、拜泉县及克东县等地区旱灾风险较低。

    2025年09期 No.520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 黄强在全省防汛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上强调 坚决打赢防汛抢险救灾硬仗 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胡玉亭作出具体部署

    <正>7月29日,省委书记黄强主持召开全省防汛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要求,总结复盘前期洪涝灾害应对情况,研判近期防汛形势,安排下一阶段防汛工作。黄强强调,要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再学习、再对标、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防胜于救理念,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用心、在岗,尽职、尽责,坚决打赢防汛抢险救灾这场硬仗,牢牢守住“不死人”底线,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正在集安现场指挥防汛工作的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与主会场视频连线,并作出具体部署。

    2025年09期 No.520 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 废矿山变身绿宝盆:通化县光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立体生态密码

    林远;

    <正>当无人机掠过通化县光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上空,一道绿色山脊线在矿坑遗迹上舒展,红松林与赤芍花海在75.26公顷土地上交织成斑斓锦缎。三十年前,采矿机械的轰鸣撕裂山峦,留下满目疮痍的矿坑;如今,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一场科技主导的生态逆袭。2020年,一组精密的生态修复方程式在此启动:在省水利厅支持指导下,通化县启动了对废弃矿坑的绿色改造,创新采用“政府引导+民企共建”模式,财政投入的480万元作为“催化剂”,撬动企业4500万元资金,与企业签订《通化县光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共建共管协议》,探索出了水土保持工程共建共享新模式。

    2025年09期 No.520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 下载本期数据